039-以爱好的眼光了解免疫背景知识
刘小泽写于18.10.1
今天傍晚看到201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免疫学家:美国的詹姆斯·艾利森(James P.Allison)与日本的庶佑(Tasuku Honjo),以表彰他们“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“。
每年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人多达上千万,是人类最大的健康挑战之一。今年的诺奖得主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,发明了免疫检查点疗法,将T细胞表面蛋白CTLA-4和PD-1的两种疗法结合,疗效还会进一步加强。这项工作的意义非凡,让我不由得想补习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。
前言
目前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就是癌细胞,但是高通量测序也方便了研究肿瘤细胞的微环境,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血管、免疫细胞、成纤维细胞、信号分子、细胞外基质等。环境和细胞间一定是有相互作用关系的,表现为微环境中某些通路的抑制或者激活,利用RNA水平的表达分析可以进行研究。
目前发现的关于癌症涉及的共同信号通路就有癌细胞的增殖、存活、侵袭、转移和免疫抑制,所谓“知己知彼”,了解了癌细胞的发生过程,我们就有可能从半路堵截,阻断癌细胞扩散的通道,这个就是免疫治疗的愿景,尤其是利用RNA-seq追踪单个克隆的激活,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基础。
我们身处的环境充斥着大量的致病细菌病毒,为什么还会健康的存活?就是因为人体的分层防御系统:
表层屏障
先天性免疫(体液屏障、细胞屏障)
先天性免疫白血球包括了吞噬细胞(巨噬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)、肥大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
适应性免疫(淋巴细胞、杀伤型T细胞、辅助型T细胞、B淋巴细胞)
适应性免疫系统,通过B细胞和T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或病原体来源的抗原结合的巨大受体库来介导。
细胞免疫(cellular immunity)
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,增殖、分化、转化为致敏T细胞(又称效应T细胞),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,致敏T细胞(效应T细胞)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
常见的癌症治疗方式:
- 手术切除:切除肉眼可见肿瘤组织,但是对于已扩散的病灶无计可施
- 放化疗:大面积杀伤肿瘤细胞,同时伤及无辜,导致一定程度的副反应
- 靶向药物:效果不错,但是最终耐药性问题不好解决
- 免疫细胞:前三种都着眼于癌细胞,但是免疫细胞疗法是增强患者自身的肿瘤免疫能力,并且机体自身有免疫记忆特性,对于防止复发和转移最为理想
细胞免疫发展:
上世纪60年代,科学明确了是细胞免疫并非体液免疫在抗肿瘤中发挥最主要作用,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天然的具有杀伤能力的细胞,如LAK、NK、TIL、CIK等,利用外周血体外诱导培养后,再输回患者体内,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。但它们并没有靶向性,虽然有能力,但找不对目标作用也是大打折扣。并且为了保持活性,需要混合大量的细胞因子,消灭癌细胞同时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伤。因此这些方法都被淘汰。
后起之秀是树突状细胞(DC),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传令官,DC接受肿瘤抗原的相关信息,然后让那些力量巨大的杀伤性细胞服从指令(DC-CIK治疗技术),但是DC因为接受是相关的抗原,注意是相关,并不仅仅在肿瘤细胞上面存在,还在正常细胞中存在,导致治疗靶向作用依然不理想。
后来发现T细胞是主要参与杀伤肿瘤细胞的大将,使用它可以避免使用大量的细胞因子,减少副作用。后来借助基因修饰技术的TCR-T技术和CAR-T技术可以帮助T细胞直接获得识别肿瘤的能力。TCR-T是对T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、识别的蛋白进行修饰;CAR-T是利用B细胞的CD19抗原配体片段加载到T细胞上。因为它们使用了肿瘤的相关抗原,因此会“受制于瘤”,只能治疗血液肿瘤;另外它们对自身的T细胞做了改动,而且当时的技术还是要用病毒,因此安全性成了主要的问题。
再后来发现一个现象:肿瘤细胞通过激活免疫检查点通路,来抑制免疫细胞对它的识别,就像逃脱查酒驾一样。其中利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PD-1/PD-L1通路,因此针对阻抗PD-1/PD-L1的药物开发出来,作用很明显,就是阻断肿瘤肇事逃逸的线路,解除免疫的封印,就像汽车卸掉了刹车件,勇往直前啊。当然,如何建立长期的免疫还是值得考虑的
2013年Science就把肿瘤免疫治疗列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,可见发展前景。反向思考🤔,从免疫细胞入手,寻找癌细胞作用通路,再去抑制,好像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这么个思路去解决
好啦时间不早了,先写这些吧~